ADC赛道新爆点-双载荷ADC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通过将靶向抗体的精准性与细胞毒性药物的高效性相结合,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尽管如此,传统的ADC常常面临各种临床挑战,包括疗效不佳、不良反应显著以及耐药性的产生,从而限制了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1],同时也促使了ADC药物的迭代优化。对于传统ADC药物的迭代优化主要集中在ADC 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抗体、连接子和有效载荷。前面,我们已经汇总了双特异性ADC药物的研究进展,这里,我们进一步汇总了全球目前在研的双载荷ADC药物管线。

1、双载荷ADC药物的优势

双载荷ADC,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抗体上偶联两种相同或不同机制的有效载荷,旨在克服传统单载荷ADC的局限性,提升疗效并扩大适应症范围。原则上双载荷ADC优势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协同杀伤效应:双载荷ADC可通过组合两种作用机制互补的细胞毒性药物,同时靶向肿瘤细胞不同的生存途径,从而显著增强杀伤效果。二是,克服耐药性:双载荷设计通过引入不同耐药机制的药物,可延缓或逆转耐药性的产生。三是,拓宽治疗窗口:双载荷ADC通过优化两种药物的剂量比例,可在保持疗效的同时降低单一药物的毒性。四是,多维度调控肿瘤微环境:部分双载荷ADC将细胞毒性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结合,既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又能激活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效应,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实现多维度调控肿瘤微环境。

The Structure of Dual-payload ADCs

Figure 1. The Structure of Dual-payload ADCs [1]

2、双载荷ADC药物研究进展

整体而言,全球双载荷ADC的研发目前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进入临床试验的管线寥寥无几,但全球布局这一赛道的“选手”并不少,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双载荷ADC赛道的火爆。

2.1 国内双载荷ADC药物研究进展

中国作为ADC药物研发主力军,创新赛道上肯定也少不了中国企业的身影。除了活跃在ADC赛道上的恒瑞医药、多禧生物、康宁杰瑞和宜联生物外,双载荷ADC赛道上也出现了以康弘药业、亲和力生物、拓济医药和爱科瑞思为代表的新锐“选手”。

HS-20089是由恒瑞医药开发的一款靶向B7-H3的双载荷ADC,联合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与RNA聚合酶抑制剂,针对卵巢癌的I期试验显示疾病控制率(DCR)达70%。

杭州多禧在2025 AACR年会上公布了DXC018临床前数据。DXC018具有双表位结合和双载荷递送功能,它能够以高亲和力结合HER2结构域II和IV,从而确保其靶向特异性和治疗有效性。其载荷由抗代谢抑制剂和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组成,可有效诱导DNA损伤和细胞毒性作用。

SKB315是科伦博泰采用差异化连接子技术开发的一款靶向HER2的双载荷ADC,临床前数据提示对曲妥珠耐药模型有效。

科伦博泰在此次AACR会议上共公布了两条双载荷ADC管线临床前数据,分别是KHN922和KH815。KHN922由针对HER3的人源化IgG1抗体(patritumab)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TopoIi)和RNA聚合酶II抑制剂(RNA POL IIi)偶联而成。KHN922采用半胱氨酸和糖基化位点抗体偶联技术,实现了约7.5(3.9+3.6)的平均药物抗体比(DAR),具有适宜的DAR、较高的SEC纯度、均质的粒径分布和良好的热稳定性。KHN922的双重作用机制能够同时抑制RNA合成并诱导DNA双链断裂,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效果、克服治疗耐药性和肿瘤复发的能力。不同于KHN922,KH815是靶向TROP2的双载荷ADC候选分子,与KHN922的载荷和偶联技术相同。KH815作为一款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双毒素ADC,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克服耐药性的能力以及可接受的安全性。

康宁杰瑞开发的JSKN021是一款双抗双载荷ADC,即同时靶向一种靶向EGFR和HER3的双负载ADC。JSKN021分别通过可切割接头与Fc上的聚糖,等比例偶联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毒素T01(Alphatecan,一种新型 DNA 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和MMAE。JSKN021与T01有效载荷具有均一的DAR4,与MMAE具有均一的DAR2。其在多个CDX模型中,显示出比单有效载荷ADC更强的肿瘤抑制效果。

启德医药利用其自主开发的国际领先智能化连续偶联平台技术(iLDC)开发布局了10条ADC药物管线,目前有5条进入临床。其中,启德医药于2023年4月将GQ1010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不包括大中华地区)独家授权给Pyramid Biosciences,此次合作的预付款高达2,000万美元的大额预付款。2025年1月,启德医药向Biohaven授予其同类首创ADC药物GQ1011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该协议总金额超过130亿美元。启德医药目前布局的2条双载荷ADC管线虽然并未披露靶点和管线名称,但成果依然让人期待。

亲和力生物利用其开发的肿瘤微环境激活(TMEA)平台开发了多款小分子药物偶联物(SMDC)、ADC和双负载ADC。在此次AACR上,亲和力生物展示了利用其TMEA平台开发的双载荷ADC例如IMD526(HER2-ADC)、IMD2126(PD-L1-ADC)和IMD2113(EGFR&TROP2-ADC)的临床前数据,数据显示,在各种PBMCs-CDX模型中,双负载TMEA-ADC均表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抗肿瘤活性,并诱导肿瘤完全消退,且无明显毒性。

RC138,由荣昌生物开发,是一款靶向Claudin 18.2的双载荷ADC,结合MMAE与TLR激动剂,用于胃癌的临床前研究显示显著免疫激活效应。

除了这些已公布管线信息的玩家,还有部分玩家没有公布管线详情的双载荷ADC信息,比如拓济医药,只知道管线名称为TJ 102,靶向的是CDH6与FRα两个靶点,有效载荷信息尚未公布;而新锐“玩家”爱科瑞思,目前公布的有两条双载荷ADC管线,一条是靶向HER2的ADC2202,另一条是靶向TROP2的ADC2192,但所用载荷均未公布。

2.2国外双载荷ADC药物研究进展

国外的双载荷ADC玩家以Adcoris、CrossBridge、Sutro和Araris等为代表,布局管线均还只处于临床前阶段。

CrossBridge Bio是一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去年11月才完成了1000万美元的私募融资,主攻方向便是双荷载ADC。从其官网披露的管线来看,目前CrossBridge Bio已在双载荷ADC赛道上布局了4条管线。4条管线中仅披露了CB-120的相关信息。CB-120是一款靶向TROP-2的双载荷ADC,载荷为exatecan和ATR抑制剂,是其研发进度最快的一款ADC产品。

HMBD-802是Hummingbird Bioscience利用其第四代ADC平台融合了AI驱动的Rational抗体发现技术(RAD)和双有效载荷连接子技术开发的一款靶向HER2双载荷ADC,并以1:1的DAR实现两种有效载荷(Topo1i+ATRi)的协同递送,目前临床前研究阶段。

Araris Biotech是双载荷ADC领域的领先玩家,其创新型连接子偶联平台AraLinQ可实现,无需改造抗体,就能够在抗体的特定氨基酸上连接载荷,这一技术可通过高效的一步反应将多个协同抗癌载荷偶联到单一抗体上。基于这一技术平台,Araris在连续两届的AACR上大放异彩。在去年的AACR上,Araris公布了两条双载荷ADC管线,HER2 ADC(有效载荷是两种不同的TOP1i)和NaPi2b ADC(有效载荷是两种不同的TOP1i)的临床前数据;数据的公布,给Araris带来了总金额高达19.2亿美金的交易。今年的AACR,Araris更是带来的是一个靶向Nectin-4的三payload ADC,采用了两种不同的Topo1i加MMAE的组合。数据公布后将引起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Sutro Biopharma于2025年年初经历了裁员近50%、CEO换人、关闭工厂、放弃研发7年的核心药物的战略调整,将重心全部放到了下一代ADC,聚焦三款临床前项目,其中一款便是双载荷ADC。目前,Sutro Biopharma披露了两条靶向HER2的双载荷ADC管线,STRO-00X和STRO-00Y,载荷为拓扑异构酶毒素和PARP相关抑制剂,其他细节暂未披露。除了以上玩家,布局双载荷ADC的玩家还有BrickBio、Catena Biosciences、Mersana和Celltrion。

3、缔码ADC抗体发现解决方案

缔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为生物制药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物技术公司。不同于传统CRO公司,我们提供经过功能验证的现货先导抗体分子。目前,我们已开发出针对500+热门药靶的5000+现货先导抗体分子,有确定的抗体序列以及抗体验证数据。您无需等待,可即刻引进数据包进行分子测试。同时,针对ADC抗体发现,建立了一整套ADC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平台。